有人说他一年可以读100本书,甚至更多,那就像和100个女孩子各抛了一个媚眼,就宣称谈了100次恋爱一样,他从未和其中哪一个肌肤相触,更没有和哪一个生出个孩子。——赵昂
认识(单向)正老师
认识(单向)正老师是在明白老师的群里,刚开始群里很多正老师的小迷妹和小迷弟,这到底是为什么?仅仅是因为正老师比较帅吗?
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问。
只能模糊地勾勒出正老师的形象:高大、帅气、学识丰富、风度翩翩。
8.5号的早上,正老师在抛出了一个他的知乎回答,我秒懂。
一顿操作:点赞、喜欢、收藏、评论。
趁中午吃饭的功夫,自己仔细读了一下正老师的回答,瞬间明白了正老师为什么这么令人着迷了。
正老师回答的是一个如何做读书笔记的问题,其中提到的要点,无一不直戳我的内心。
一本书的六个组成部分:概念、人物、故事、观点、方法、金句。那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,就应该对这六部分的内容进行划线,同时做标记。
比如:针对概念的解释,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标记:什么是 + 关键字。
正老师还提到了反刍,即对看过书之后,所记录的要点的再次梳理,复盘,内化。
我们需要把第二步中同步到印象笔记中的内容,再次拿出来,仔细的进行阅读,反复的思考,最好能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产生关联,改变行为。
特别是回答的最后一句,是个金句:
有人说他一年可以读100本书,甚至更多,那就像和100个女孩子各抛了一个媚眼,就宣称谈了100次恋爱一样,他从未和其中哪一个肌肤相触,更没有和哪一个生出个孩子。——赵昂
当然,这篇回答读完后,我是有很多疑问的,比如那六个要点在自己的笔记中到底如何记录?
于是,我就直接在群里找到了正老师,用最有效的连接方式,说:我要买课。
开篇复盘:为什么自己要做知识管理
有点跑偏了,回到正题。
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?
对于我个人来说,我的目的无非下面几点:
1、梳理自己的知识库
2、知识能够内化,或者说可以很快地被索引到
3、知识之间形成联系
4、积累,等待拐点
1、梳理自己的知识库
我是比较喜欢看书的,而且会做很多标注。
并且会从其他各种不同来源,得到一些我觉得有用的信息。
但是这些知识往往零散分布在各个角落,无法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。
希望通过学完课后,可以掌握一些方法论,指导自己的知识收纳过程。
2、知识能够内化,或者说可以很快地被索引到
我们往往喜欢收藏各种文章,但收藏的就只是待在那里了。
在自己想要用时,无法快速地引用自己收藏的东西。
这里肯定是有问题的,我们收藏的目的是什么?
为了 do it later 吗?
但是结果往往是:看过了就看过了,它们并没有为我所用。
自己看出只是盲目的追求数量,而忽略了自己到底能够吸收多少。
有时甚至是为了看书而看书,为了追求那种精神上的仪式感,或者说是为了缓解所谓的焦虑,因为群里的人都在学习,都在强调复利的重要性,自己怎么能停下来呢?
直到看到正老师发的金句:
有人说他一年可以读100本书,甚至更多,那就像和100个女孩子各抛了一个媚眼,就宣称谈了100次恋爱一样,他从未和其中哪一个肌肤相触,更没有和哪一个生出个孩子。——赵昂
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?
没有将自己学到的进行反刍,知识始终还是别人的。
希望自己可以掌握一些方法论,能够将收藏的、看到的知识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库,而不仅仅时晾在那里的一篇文章。
3、知识之间形成联系
明白老师反复说:当你看到一个知识,不要只看这个知识,要多想想这个知识,还能用到其他什么地方。
自己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分布,连线都没能形成,更不用说形成知识网了。
4、积累,等待拐点
不敢奢望拐点出现,只希望自己能够不再盲目。
只是想和知识生个孩子。